学会简介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是由从事地质矿产经济研究的专家、学者、有关单位自愿结成的学术性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学会成立于1981年,是经民政部批的全国首批发证社团之一。学会现有101个单位会员和近千名个人会员,下设7个分支机构,即青年分会、地勘产业专业委员会、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资源经济与规划专业委员会、环境经济专业委员会、人力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和法学分会。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国土资源经济》(月刊)会刊。

2013国土资源科技一等奖成果展示
【信息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网 】 【作者:中国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4-03-04】

编 者 按 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国土资源事业蒸蒸日上的一年,也是国土资源科技大丰收的一年,无论是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捷报频传,还是万米钻机远赴松辽盆地的首次应用,无论是社会极为关注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等国情调查,还是农村未利用土地的整治以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调查修复,都离不开科技的融会与支撑,科技在我们的国土资源管理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我们越来越注重高科技的驱动、越来越强调新技术国产化和自主化的原因。

今天,让我们翻开2013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的“成绩单”,撷取其中的精华,与读者一起领略国土资源科技的魅力。

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项目建成了覆盖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提出适宜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综合监测方法,形成若干部行业及地方技术标准。

提出了近10年来含水砂层存在塑性变形和蠕变特征的新观点,确定了地裂缝不同类型的成因模式,在长三角地区率先研制建立了大流域尺度的地面沉降真三维模型,科学预测了地面沉降发展趋势。首次开展了大区域缓变型地质灾害—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研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地面沉降分区管控技术路径和防治工作流程。

初步构建区域地面沉降数据中心,建立了长三角地区三维可视化地面沉降分析系统和地面沉降信息动态更新和信息联动机制,构建基于WebGIS的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实现了区域地面沉降信息的实时发布。

促成了地面沉降防治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确保了长三角控沉目标的实现,保障了沪杭、京沪高铁以及沪宁城际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推动了国内重点地面沉降区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形成。

高性能全液压地质钻机关键技术及钻机系列

项目首次建立了完整的全液压地质钻机的理论分析与设计体系。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液压地质钻机设计、分析和计算理论体系;建立了液压系统动态特性分析数学模型及评价指标;完成了国土资源部地质岩芯钻探全液压动力头钻机等3项行业标准制定。发明了全液压地质钻机专用液压系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首次将负载敏感技术运用于地质钻机中,实现了负载自适应;通过消化吸收,研发了新型液压控制系统,突破了负载敏感系统关键技术瓶颈;通过强效散热、回转压力分级调节和桥式过滤等,解决了常规液压系统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发明了全液压地质钻机新型部件结构,实现了钻机结构的优化。研发了新型系列钻塔和自动装缷钻杆机构;研制了深孔钻探用液压动力头、自动送钻绞车、大吨位连续拔管机,高精度自动送钻系统。发明了模块组合式的车载全液压钻机,节省了运移和安装时间和费用。发明了液压钻机检测、控制方法及监测技术,添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发明了新型钻机过载保护系统,预防孔内事故;发明了对变量泵用控制手柄进行选择和参数设计的方法;发明了性能参数智能检测泥浆混配系统及检测方法。

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

项目创建了一套适用于矿山深边部找矿全新技术思路、方法技术;系统开展了我国20个矿种230座主要矿山的矿产普、详查工作,基本查明了230座矿山深部和外围成矿地质条件,基本或大致控制主要矿体特征,基本或大致查明了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开采技术条件和矿石加工选冶性能。新增资源量原煤54.5亿吨、铁矿石9.95亿吨、锰矿石1125.7万吨、铬铁矿54.3万吨、铜金属338万吨、铅锌金属816万吨、铝土矿1636万吨、钨氧化物41.9万吨、锑金属33.7万吨、金636.6吨、银9229.16吨、磷矿石26348万吨。45座矿山新增资源量达大型,80座矿山新增资源量达中型。平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17年,稳定职工就业53万余人,潜在经济价值约14561亿元,静态工业产值26401亿元,静态利润4645亿元,静态税收5288亿元。通过矿山接替资源勘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推动了我国深部找矿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促进了我国深部找矿及矿山地质工作。对缓解我国资源瓶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矿产品持续稳定供应等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2004-2009年)

项目开拓了近中期我国油气新区、新领域的勘探方向。预测出 21个油气远景区、优选出44个有利目标区,提交了38个勘探接续区,为扩大油气资源后备接替区奠定了基础。

首次在我国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获得天然气重大突破,开拓了我国海域深水油气勘探新领域。

在松辽方正断陷首次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展示了大庆外围盆地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获得了新的突破和重要进展。

在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首次获得油气突破,拓展了华北前第三系油气勘探领域。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深层和昆北新区发现了新的含油气目标区,获得工业油气流,加快了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进程。

在山西沁水实施煤层气示范工程,为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了范例,推动了全国煤层气的勘探开发进程。

在青藏高原、南方海相、秦岭大别两侧等地质地形复杂地区取得了一系列油气地质新发现和新认识,技术方法攻关取得了7项新进展。

多层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项目首创符合国情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理论框架,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本概念、表征指标和评价模型,创建了涵盖区域、城市、开发区的多层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体系。创新性研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技术、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技术、基于双重用地分类的开发区评价调查技术、开发区评价成果快速审核与汇交技术。自主研制并发布《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3部行业标准,研制《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标准》等3部待批行业规范。首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评价信息化支撑技术体系,研制基于海量数据、不同空间层次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与管理信息化软件,获得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开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工程化调查评价领域,形成区域、城市、开发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集成化成果;率先倡导开发区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构建了覆盖全国31个省、约3万平方公里、近1600个依法公告开发区调查评价动态更新机制。

中国农村空废及未利用土地整治与优化配置研究

项目创建了农村土地精准分类系统。创建了村域尺度土地精准分类系统(1:2000),深度解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内部用地结构及其特征,推进了土地资源的精细化利用与管理。建立多方法集成的调查与制图技术。建立包括村庄用地分层抽样等关键技术的土地调查与制图技术体系,提高了土地单项调查与专项制图的技术集成度和数据精度。测定农村空废及未利用地整治潜力。首次完成我国典型区520平方千米高精度村庄用地调测建库和4.6万宗宅基地现状信息,测得空心村整治潜力在13%~15%;率先估算分阶段城镇化情景下全国空心村整治潜力为1.14亿亩。提出农村空废及未利用地整治分区方案。研制提出包括10个大区、47个亚区的农村空心化程度分区方案,为指导农村空废土地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发展了农村土地整治的相关理论。总结提出空心村演进的生命周期律及空间型式,探究适应农村转型发展规律的组织、产业、空间“三整合”协同模式,推进了我国农村土地整治的理论创新。

国土资源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

项目创建了统一的国土资源监管指标体系;研制了一系列覆盖全国、贯穿四级的网络化信息实时采集与监测系统,解决了信息掌握不实、不全、不及时的问题。设计了海量、异构数据模型和一体化组织管理架构,开发了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空间基础数据、管理业务数据等各类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在线实时更新;形成了面向数据在线应用和实时更新的数据库优化技术模式,解决了海量数据存储、更新和访问的效率等性能问题;建立了面向不同应用场景的统一的数据服务架构,有效解决了异构数据的动态更新与实时分发的问题。设计出一整套涵盖土地和矿产资源重点业务和关键环节的监管分析业务模型、方法和流程,为国土资源监管提供了数字化描述判断准则;建立了数据综合分析系统,形成支撑国土资源监管、预警、分析决策的通用技术平台;建立了可灵活配置的综合监管信息分析技术机制,实现对各项监管业务需求的快速构建、迅速响应。建立了一系列以信息技术广泛深入运用为支撑的监管制度,初步形成了“制度+科技”的国土资源制度框架;创建了国土资源监管新模式;形成了全国各级国土资源综合监管体系建设的基本方法。

山东省莱州市焦家金矿床深部详查报告

项目全面系统研究了焦家金矿田的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矿床分布规律等特征;结合区域研究成果断裂推测焦家断裂深部有若干处倾角明显变化的台阶,构成深部金矿成矿靶区,应该存在更宽广的找矿空间。

项目建立了“勘查模型+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模型—深孔钻探”为核心的深部找矿技术集成,解决了金矿深部勘查的关键技术。

在勘查程序上,建立了“边施工、边分析研究、边调整工作部署、边普查找矿、边详查控制矿体、边综合整理估算资源量”的金矿详查项目创新技术路线,会战模式提高了勘查效率。

勘查工作一次性提交122b+332+333类金矿资源储量矿石量2920多万吨,金金属量10.5万多公斤,平均金品位3.60×10-6,其中122b+332类资源储量占总量的45.81%;矿床规模为超大型;加上矿床中浅部已探获资源储量,目前整个焦家金矿床累计探获黄金储量23万多公斤,潜在经济价值近300亿元人民币。

全国矿产资源利用国情调查

项目首次完成了28种矿产资源储量及其利用现状的全面核查,摸清了我国矿产资源储量的数量、结构、品质、开发利用及其空间分布现状。系统清理了矿区历次勘查、开采和储量登记统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重稀土、锡、锑、萤石资源储量分别挤出62%、35%、23.8%和29%的水分。发掘出大量新增资源储量。相当于新发现30个超大型稀土矿床、10个超大型银矿床、30个大型钼矿床、16个大型镍矿床、15个大型铝土矿床、7个大型锂矿床、6个大型铜矿床、4个大型钾盐矿床,资源潜在价值超6万亿元。查明我国28种矿产占用、未占用资源储量的数量、品质和空间分布。煤炭、铝土矿、铁矿石资源储量未占用率分别达74%、72%和60%。首次系统查明我国14种煤类资源储量的数量、灰分、硫分及其空间分布,为煤炭的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首次建立全国矿产资源储量空间数据库和矿产资源储量动态管理支持系统,为实现资源储量管理从一维属性数据向二维半空间数据管理的飞跃、实施“一张图管矿”搭建了平台。对我国矿产资源国情取得新认识,对我国资源战略、规划和政策调整将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

岩石圈深部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表的大地构造单元和构造特点是深部地质作用的结果和反映。因此,把地表和深部地质调查研究的成果相结合,从三维结构角度划分中国岩石圈大地构造单元是探索中国岩石圈演化的基础,也是建立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模型,探索能源、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和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关键。

地球物理探测结果表明:岩石圈具有明显的成层性和断块性。断块运动和层圈运动是岩石圈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两者相互约束,对地壳生长和裂解、岩石圈与软流圈运动及岩石圈三维结构的形式有重要影响。

结合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岩石圈岩浆活动和热结构是了解岩石圈三维结构特征,建立岩石圈三维结构模型和演化等理论研究所必然经历的步骤。

板块碰撞作用和陆内俯冲作用是控制岩石圈结构构造及其活动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建立岩石圈三维结构模型必须考虑的重要内容。

中电投3650号矿区铝土矿勘探

项目第一阶段开展了1:5万地质简测、不等间距钻探工程控制,为择优圈定重点勘探区提供依据。第二阶段根据前期地质成果,本着“优中选优、择优勘探”的原则确定重点勘探区开展工作。实际查明(331)+(332)+(333)铝土矿资源量为32.76亿吨,并估算了与铝土矿同体伴生的Ga金属资源量82500吨。

项目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大型红土型铝土矿床勘查在国内还没有案例,本勘探成果所获取的许多数据和资料可作为今后国内该类型矿床勘查及科学研究的参考和依据。根据几内亚铝土矿勘查必须采用无水钻进的特点,采用了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螺旋钻探工艺,并对钻头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新钻探工艺较国内一般工艺提高钻探效率3~4倍。本次勘查的地质测量工作,在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对大面积铁帽等地质体分布区采用“蛇行地质路线填图方法”,填图质量明显提高,工作效率提高2倍以上。

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按年产400万吨氧化铝计,矿山服务年限为194年。按现阶段氧化铝价格计算,企业每年可获取利润49.15亿美元。

中国北方中新生代沉积盆地铀矿资源调查评价

伊犁盆地新发现了第Ⅶ旋回含矿层,新探明了蒙其古尔特大型铀矿床;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新探明了皂火壕特大型铀矿床,并在其北侧新控制了长约80千米的呼斯梁铀成矿带及纳岭沟、乌力桂庙大型铀矿床;二连盆地努和廷铀矿床由大型发展为超大型,首次探明了赛汉高毕—巴彦乌拉大型古河谷型铀矿床;吐哈盆地西南缘发现了十红滩铀矿床北矿带,使资源储量达到万吨级规模。在其他盆地或地区,发现和落实了阔斯加尔、塔木素、罕台庙、白兴吐、磁窑堡和查查香卡等一批大中型铀矿产地。总结建立了陆相沉积盆地砂岩型铀矿区域成矿规律和预测评价模式,建立了伊犁式、吐哈式、皂火壕式、努和廷式、巴彦乌拉式、钱家店式、磁窑堡式等不同类型盆地地质背景下的铀成矿模式,丰富发展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应用形成了一套目的明确、衔接紧密、循序渐进的地质工作技术方法和找矿模式,综合识别评价技术、物化探技术、特殊岩层钻探技术等得到了发展和创新,首次建立起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技术标准体系。

小秦岭金矿田(河南段)深部及外围金矿普查报告

项目深入开展了深部金矿成矿规律和成矿预测研究,重新厘定了“三位一体”成矿模式,建立了“一街五巷三层楼”构造控矿模型,论证了金矿化强度与韧性剪切带规模和空间分布密度的正相关关系,并在小秦岭金矿田深部圈定了找矿预测区,在勘查优选靶区内选择文峪、东闯、大湖、灵湖、桐沟、义寺山等矿床深部,开展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工作,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在小秦岭金矿田深部及外围新增金资源量121.30吨。首次发现共生钼、钨矿及稀土伴生矿产,肯定了找钼前景。

应用推广及效益情况:该项目成果属于科研先行指导、生产和勘查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实用性强,技术方法组合对类似地区深部找矿具有较好推广应用前景。依据该项研究及勘查成果,小秦岭地区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全国找矿战略突破行动计划》47片重点勘查区之一。新增金资源量121.30吨,潜在经济价值113.17亿元。该成果已被矿山使用并取得较好效益。运用本成果,综合找矿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大湖金矿床深部和外围找钼探明1个中型矿床,并建成日处理3000吨的现代化选厂。

辽宁省本溪市大台沟矿区15-4线铁矿详查

项目共施工20个钻孔,控制矿体走向长2000米,矿体顶界面埋深1100~1200米,平均宽度870.68米,控制矿体最大垂直延伸809米。

矿石成分简单,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假象赤铁矿和赤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矿石品位均匀,矿化连续。

矿床勘查类型属第Ⅰ勘查类型,基本控制网度为400×400 米。

在15—4线估算332+333类铁矿石资源储量大于34.7亿吨,矿床平均品位TFe 32.59%。其中(332)占总资源储量15%。矿石属易选矿石,通过阶段磨矿—弱磁—强磁—反浮选工艺,铁精矿品位可达65%以上,回收率大于70%。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进行地下规模化开采是经济可行的。

大台沟铁矿区在15-4线两侧和深部矿体未封闭,通过近3年勘查,现已控制矿体长6000米,平均宽约500米,铁矿石储量已近50亿吨,预测储量可达76亿吨,潜在经济价值超万亿元。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秘书处  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北京市259信箱学会办公室    邮政编码:101149